close

水上鄉大崙社區【綠滿塘前蠂翩翩 大崙花園水故鄉】

 

 

歷史沿革
本村位於水上西邊五公里處,,西街太保市,東鄰高速公路,北界嘉南大圳,為水上、太保市、鹿草鄉之交界點,佔地三百公頃,人口2700人,人民樸實忠厚,有路為一村,交通銜接嘉朴公路,南北高速公路關川而過,居民主要姓氏由呂、沈、陳、黃、葉、塗、李等組成,為便於區別頂庄、竹圍仔、下庄、三角埕、頭前厝等舊地名,有池塘二個分別坐落於村中央及東南,個取名為頂堀,下堀形成半月體,北起於頂庄,南迄店仔是村內主要池塘,下堀座落於下庄形成三角形面積,小於頂堀二池塘。

地理位置
結社距今三百二十餘年,由大陸福建省漳州府邵安縣渡海來台,由台南府安平港登陸,定居於現址(今奉祀神農聖帝神像大皇)結社之初約三十戶 ,清一色都是呂姓,墾田屯地以務農為主,備極辛苦,胼手胝足以延續十代。

 

社區簡介

大崙社區位於中山高速公路水上交流道西側,即水上交流道下接嘉朴公路往嘉義縣政府方向500公尺處,南來北往交通便利。 社區人口總計約2600餘人,共20鄰654戶,社區開發甚早,在社會特徵上,大崙社區乃是介於都會型與傳統農村間的中間型社區,居民對土地的依賴不是經濟來源的物質需求,而是土親人親的心理需求,因為這樣一股愛鄉情緒,社區菁英積極投入社區工作,共同合力營造高文化水準、注重環保生態、講究健康活力,不斷學習的永續成長社區而努力。

 

 

社區特色

大崙社區是一個愛做花園,有著美麗水塘的社區,在大家腦力激盪之下,「綠滿塘前蠂翩翩-大崙花園水故鄉」這樣迷人的社區發展願景就產生了。換工互助協力、生態工法及廢棄物再利用,是大崙做花園的三大原則。常戲稱社區的花園有四個頭,就是磚塊、木頭、石頭,再加上一顆「憨愿頭」。就在這樣的精神下,社區媽咪、爸比捲起袖子,不論整地、扛枕木、鋪磚頭、蓋涼亭完全DIY完成。

 

 

社區景點

1、「社區苗圃花園」

「在花園互助會」的動員下,利用6個假日完成佔地100多坪的社區苗圃花園。

   

2、「大崙3號環保公園」

3號環保公園以生態工法為主,營造工間除休憩涼亭及環保生態鋪面外,同時配置廚餘堆肥槽,示範家庭式有機堆肥製作方式,期望整體空間能發揮寓教於樂的功能。

   

 

 

 

 

3、「大崙蔗埕公園」

「蔗埕」即甘蔗轉運站,在台灣糖業文化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早年台糖「五分仔」小火車要將原料甘蔗送往南靖糖廠,途經大崙村,遂闢設大崙蔗埕。小火車停駛後,大崙蔗埕因乏人管理,被佔耕、堆積雜物,逐漸成為社區髒亂點。

民國93年「大崙蔗埕社區交流中心設立計畫」獲得文建會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補助85萬,計畫執行採用生態工法、社區參與及雇工購料等方式。在社區居民同心協力下,合力清理出掩埋20餘年的軌道,並完成月台的重建。為綠美化環境及提供自然教育,園區內開闢生態池及大圳溝,並種植水生植物。而為了呈現「蔗埕」的歷史,特地向台糖買回「原料甘蔗車」及「糖蜜車」,放置在蔗埕公園裏。整個大崙蔗埕公園佔地約1千200坪,成為多功能的社區休憩公園。

 

   

 

蔗埕文化空間再利用
大崙社區早期曾是糖廠轉運甘蔗的重要空間,糖廠沒落後,整個空間就被擱置了。近幾年,社區決定展開「大崙蔗埕社區交流中心計劃」,將 “過季”的蔗埕做有效的轉型再利用,這個方案獲得居民很好的迴響。

在社區開辦的一系列講古: 糖廠導覽及以台糖鐵道發展史、鐵道資源、社區發展史等為主題的相關演講,引起大崙社區居民對地方史的興趣。另外,老照片收集的活動,也勾起居民對舊日蔗埕空間的共同回憶,為了引發社區居民談話的興趣,工作小組更將老照片轉製成電子影像放映,此舉果然使得社區長者們一個接著一個打開塵封已久的記憶,且話匣子一開,就欲罷不能了。

除了文史調查之外,生態空間的基本工程也獲得民眾的熱烈參與。掩埋了近二十年的軌道被清理乾淨後,又重建了五方車的月台等到五分車重回大崙社區時,生態步道的鋪設,植樹、鋪草皮、開挖生態水池等生態空間綠化及視覺美化工作也陸續完成,同時還修護了一座罕見的腳踏汲水器。因為蔗埕的面積龐大,不僅工程非常龐雜,紅磚明砌也需要細膩的工法。

蔗埕文化空間的完工在眾人不辭勞苦的努力下一一完成!計劃的成效更是遠超出最早的預想,這些完工的代表作,記錄著大崙社區居民的社區意識,而這樣的精神仍在持續不斷地發酵,這是大崙居民的驕傲。

營造水塘花園
在大崙社區中,有兩個面積很大的水塘,是早期水利不發達時期農村必備灌溉設施,在社區義工動員下,居民們懷著一股熱誠,換工、互助、協力、生態工法及廢棄物再利用,
混濁的池水變乾淨了,水塘也改頭換面成為優美的社區苗圃花園及大崙3號環保公園。

大崙駐村・讓藝術成為生活必需品
文化氣息像北回歸線一樣,悄悄經過嘉義…………
【北回歸線藝術節 大崙社區駐村藝術家/郭弘坤】

已將近三十年,沒有像這樣深刻體驗北回歸線下的濃濃熱情—那是源自在地的氣候和深厚的人情味。在水上大崙社區駐村的日子,是一個緣份。
三個月前,黃文淵先生來電關心近況,並詢問我對這次嘉義縣環境藝術行動有無駐村意願,在這個機緣下我加入了本次計劃。大崙是我投入最多時間的社區,也是我唯一全程駐村的地方。

大崙村長李中明先生、社區營造員翁瓊珍女士,在規劃的過程中,帶動社區大小居民參與。我與專員數次討論,最後決定以製作當代藝術品為媒材,來認識大崙村民和他們之間尚未發掘的故事,並題名為「生活影像紀錄片」。

透過抽象的記憶及影像紀錄,集合居民私人生活物件、資料,再藉由木箱與玻璃視窗結構,呈現出一個連續而快速的影像回憶。活動進行中的熱絡交談聲,讓人不難體會歡欣的氣氛,因為,藝術與自認平凡的生活記憶,竟能如此的密合、切題。呈現出「藝術為生活必需品」的另一種表情。

營造大崙,民眾美術教育的接軌
八月中旬,大崙社區的文化環境營造,訂出為期三年的計畫表,
主要的內容是將社區內既有的池塘生態及周邊居民休憩親水步道重新整頓。

計畫展開前的首要工作,是劃分工作類別及招募社區成員,身為駐村藝術家,自然成為景觀組的成員,從聽取民眾對理想生活環境廣闊無邊際的想像開始,依循他們夢想中的藍圖提供意見,再從我的觀點,提出具有同等功能但不一樣的作法,並輔以素描概圖說明,參與的人在心神領會後都笑得特別燦爛。這次的成果,不但能彌補台灣美術教育斷層,更給沒有機會參與社區營造的居民一次參與的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崙社區發展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